北京医院手足癣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3378.html来源:新民燕窝
由新民晚报国际部策划、主办,上海社科院世界所协办,腾讯新闻作为独家战略支持的《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系列,在经历了三个月多“孕期”后,终于呱呱坠地。国内外大咖如何齐聚新民晚报?报业君转发小窝的独家报道,请出系列报道的主要参与者、国际部的小伙伴们,聊聊“内幕”故事~
由新民晚报国际部策划、主办,上海社科院世界所协办,腾讯新闻作为独家战略支持的《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系列,在经历了三个月多“孕期”后,终于呱呱坠地。可以说,这是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以全球视野,观察此次新冠疫情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也是地方传统媒体对于与外交智库、头部渠道合作,形成三方在推广严肃性报道方面如何形成共力的一次探索。
国内外大咖如何齐聚本报?今天,小窝邀请系列报道的主要参与者、国际部的小伙伴们,聊聊“内幕”故事→
第一期
第二期
国际部“全家福”
01卫蔚:突破自我设限
当报社领导提议,由国际部牵头策划一个探讨疫情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系列报道、广邀中外各领域专家笔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可能”。作为一个地方媒体,要请动国内外国际、经济、安全、社会等领域大咖赐稿,如何在保证他们知识产权的同时,又能达到让他们满意的影响力,这是说服他们的关键,可如何达到呢?这是横亘在编辑部同仁心目中的第一大难题。
大家经过头脑风暴,认为要达到足够的影响力又要保证知识产权,与头部渠道合作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他们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也能为我们提供思路。可这么严肃而学术的内容他们会感兴趣吗?这又成了大家的第二大难题。
于是国际部的记者们翻遍了自己的通讯录,拿出一份专家团豪华名单,最终腾讯新闻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
“出口”问题解决了,那么“安检”呢?国内外专家的稿件一旦到达编辑部,我们如何处理/翻译,才能既保留原著精神,又符合我国外交政策,还适合报纸与新媒体读者口味?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打响晚报国际部“专业度”名声、维护与专家良好信任关系的又一个难题。
于是,在通过外事申报程序、获得集团对外事务部支持下,我们联系了社科院世界所,获得他们全所支持,不仅王健所长亲自为本系列撰稿,副所长李开盛以及所里业务骨干更是利用业余时间为我们修改后的稿件进行学术和外交政策方面的把关。而对于外国专家的稿件,更是请来复旦等高校相关专业副教授、教授等“翻译天团”出马,保证稿件尽可能以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原汁原味呈现。
可以说,在三个多月的筹备期间,既是甲方、又是乙方的我,同时负责内容策划、成本核算、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着实充当了一回“产品经理”,集聚各方力量,将“impossible”变成了“nothingisimpossible”。
02吴宇桢:细节管理决定成败
大学时代研究国际关系的我,从来没想过一次大型专题策划,着实也体会了一把“外交风云”。本次我主要负责外国专家约稿,不同文化下的语境差别,让我很有感慨:约稿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沟通的艺术。
独家专访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背后,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的故事。起初,鸠山方面对疫情期间外国媒体采访非常谨慎,于是我翻出了此前的文章和鸠山为报社的题词,讲了一个中日交流的故事,最终打动对方。比起前期的采访提纲准备等常规动作,后期围绕细节的沟通,包括署名、典故译法等,更“吃工夫”。说起来,在一个月中,真正成稿只用了几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沟通上,但效果也明显:日本人习惯细节讨论,信任是在这种不断沟通中建立的。成文刊发后,鸠山方面非常认可,打算把专访文章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圈,我还顺势介绍了当下中国流行的海报式阅读,对方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传播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当一名合格记者,更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沟通者,既能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也能在交流中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更好地让对方理解和支持自己。这也是今后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02杨一帆:在媒体与专家之间架起有效桥梁
此次策划,我主要负责部分外国专家的联络和采访以及稿件撰写。操作至今,最大的感触就是,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和技巧的表达,在媒体与专家之间架设起有效的桥梁。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郑永年和时殷弘二位的稿子的处理是最难的。两人一位深耕中国发展问题,一位是战略研究的大家,且都思维广阔、言辞犀利,既在学界政界享有盛名,又经常是观点之争的当事人。怎么在适当报纸刊发的范围内把二人的逻辑与观点尽量完整呈现,对于报纸的开放性和权威性以及培养对方对晚报的信任至关重要。郑、时二人的观点有一致性,就是放低姿态,重心回收,但逻辑各有不同。相比之下,时的稿子更难处理,为了论证主张,时的文章更侧重对消极面的描述和分析。为了编辑稿件,我先是大量翻阅今年以来中央各项外交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文中披露的有关外交内情,则严格按照宣传纪律要求和对外交风向的把握,辅以交叉印证的方法,适当保留。在此基础上,对全文进行大幅度修改、增补与删除,以求情况陈述更平衡,文字基调更适于读者接受。所幸,这样的改动,受到了专家的认可,郑永年更是直接给予修改后的文章很高的赞扬。
操作这样框架宏大、立意深远的选题,对于记者和编辑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平时也不能放松阅读、放弃思考,必须保持不断的学习。
03齐旭:做国际新闻还是要“出圈”
“后疫情时代的世界”这组策划也许是晚报国际部这些年来做过的难度最高的一组策划。最大的体会就是,做国际新闻还是要“出圈”。
这一次的策划对以往偏重国际政治的我们提出了空前的高难度要求,需要向社会学、历史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等领域专家学者提问和约稿。原本我是出于对这些“出圈”的话题有兴趣,觉得它们也许不会像国际政治、经济那样学术,但当真正开始草拟问题提纲、寻找对口学者时却发现,“跨界”不是件容易事儿。由于对这些“域外”知识积累不足,很难提出深刻和专业的问题。
在所有的约稿中,牛津大学教授米特的一句话让我感触最深:“深刻的社会变革往往是发生在战争和瘟疫之后”。以这场新冠疫情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隐患,正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从社会关系、经济金融乃至国际关系等角度影响着世界。
04丁钰华:寻找眼球和底线间的最优解
此次参加“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国际特刊系列,负责版面编辑。为了使同事们辛苦约来的各位专家的稿件在版面上得到尽量完美的呈现,在编辑过程中对稿件反复修改、对版面反复调整都是常事;对于为版面起到“点睛”作用的大小标题,更是精益求精,在吸引眼球和把握尺度之间力争求得最优解。如在编辑郑永年的稿件时,见报标题就几易其稿。郑教授稿件主旨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美关系日益严峻,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应占据我们全部的注意力。相比舆论场上的针锋相对,以“软基建”和扩大开放“练好内功”更紧迫。版面上第一版标题是《与其和美“比嗓门”不如自己“练内功”》,虽然紧扣稿件主旨,但不够稳健,用在报纸上可能不是很适合。第二版调整思路,改为《如果发展问题解决好中国制度优势更凸显》,这下稳是稳了,但又落于俗套。最后,经过大家头脑风暴,定下一个看似模糊却隐含内情的《中美关系下滑更需练好“内功”》。
由国际部策划的“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系列,邀请国内外20位专家,从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公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链变化等多个领域,观察此次新冠疫情对世界的影响。
本系列从7月6日起,每周刊发四位专家的稿件,持续五周。
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